隐没的文学审美问题——以“道德理想主义”反思为起点的张炜文学思想重审
“道德理想主义”,在1990年代曾以抗击世俗主义的姿态,在“人文精神”讨论时掀起一场标准与价值之争;张炜、张承志并称即起于这个时期.相较于张承志,张炜实际更倾向也更擅长从灵感(而非观念)中提炼价值的对象,他这样做,几乎必然地会将书写的引导权交予主体感受,走向一条以直观通达本初的道路.在张炜1990年代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对作为行为动力的心理感受的描摹、对构成心理机制的主体认知的析分,以及对精神现象之间关联与互动的刻画,这些不仅不中“道德理想主义”之义,反而表现出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道德标准,和对产生于工业文明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的双重悬置.
张炜、文学审美、道德理想主义
2020-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