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条生路”的另外路径——以朱自清对1940年代新文艺的接受为线索
抗战胜利后,一批京派知识分子重新会聚平津,重新“打开一条生路”,以文化重建的方式回应紧迫的时代命题,成为普遍的共识.在不同的路径构想中,朱自清、李广田的看法比较接近,特别强调“民主时代”的文化自觉,“一条生路”应该在“民主”的尺度上打开.与此相关的是,对于抗战以来不断涌现的新文艺,如朗诵诗、秧歌舞、山歌、赵树理的小说,朱自清也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也时常置身于“民主运动”的现场,直接感受这些新文艺带来的身心冲击.如果将朱自清当成一个特殊的“读者”,考察他对1940年代新文艺的阅读、接受,或许能提供一个特别的视角,帮助我们更真切地把握“一条生路”构想背后的问题框架、所依托的个体感知状况,以及其内在张力与尚未展开的面向.
朱自清、“打开一条生路”、《新诗杂话》、朗诵诗、民主文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
2019-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