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2.005
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目的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报告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作用。方法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6日收治了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经过9d的隔离治疗痊愈出院。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析中药喜炎平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患者男性,34岁,因“发热9d,眼眶痛、皮疹伴瘙痒4d”于2016年2月6日入院。①流行病学特征:1月1日患者前往委内瑞拉出差,期间常被蚊虫叮咬,当地正在流行寨卡病毒病。委内瑞拉当地时间1月20日患者曾出现头晕,无发热,自行购药(具体不详)服用后症状消失;1月28日稍感头晕、畏寒、低热,呈阵发性发作,无肌肉酸痛;2月3日颈部出现散在细小红色皮疹,随后蔓延到前胸、四肢、躯干,仍有低热、乏力、恶心,耳后、眼眶开始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期间一直未治疗;2月4日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减轻。北京时间2月5日患者回到赣县后解黄色稀便3次,体温正常,颈部仍有散在皮疹,无腹痛;2月6日在赣县人民医院诊治。②临床表现:入院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颈前区有散在淡红色细小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眼结膜充血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③辅助检查:2月6日查血常规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38.6s),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降钙素原(PCT)均正常。2月8日胸部CT示左肺絮状阴影,结合发热病史,考虑炎性变和轻度肺气肿改变(左下肺为主);双肾结石。心电图及肝、脾、胰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④病毒检测确诊过程:2月6日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CDC)检测结果为登革病毒核酸阴性。2月7日江西省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2月9日中国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首次确诊后对密切接触者予以医学监测。⑤诊疗经过:2月6日收入隔离病房后给予对症治疗及每日静脉滴注1次喜炎平注射液250mg抗病毒治疗。2月7日无发热,偶有畏寒,颈部皮疹消失,眼眶痛好转,双侧眼结膜充血范围缩小变淡,全身黏膜未见溃疡;16:00体温37.5℃,口服布洛芬0.2g,每日3次。2月8日无发热,畏寒明显减轻,无肌肉酸痛和皮疹,眼眶痛及眼结膜充血进一步好转。2月9日双侧眼角稍感刺痛,眼角结膜少量充血,无发热、畏寒,因医院无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贮备,故改用氯霉素滴眼液每日2次。2月11日以后患者无不适感觉,2月13日江西省CDC和中国CDC均回报患者血、尿寨卡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出院条件,患者于2月14日痊愈出院。结论目前寨卡病毒病尚无特殊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本例患者经过9d对症治疗及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尿寨卡病毒核酸连续检测阴性,痊愈出院。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寨卡病毒病有一定优势。
寨卡病毒病、喜炎平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
TS1;R51
2016-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