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1003-0603.2001.06.029
IL10缺陷小鼠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
荷兰研究人员分别给白介素10(IL10)基因缺陷型小鼠(IL10-/-)和IL10基因表现型小鼠(IL10+/+)腹腔注射大肠杆菌,造成腹膜炎和脓毒症,研究内源性IL10在局部细菌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2组小鼠腹膜炎和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均与腹腔液及血清中细菌数量及IL10的水平相关。与IL10+/+小鼠相比,注射大肠杆菌后,IL10-/-小鼠的腹腔液、血液及肺组织中细菌的清除较快,细菌含量较少;但肿瘤坏死因子(TN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等炎性介质含量显著增高,腹腔液、血清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临床生化和病理检查显示器官损伤严重。用TNF的单克隆抗体对抗TNF不能影响IL10+/+及IL10-/-小鼠对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但能显著减轻IL10-/-小鼠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多器官损伤,降低死亡率;却不能减少IL10+/+小鼠腹腔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改善器官损伤及存活。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内源性的IL10能影响机体清除入侵的细菌,促进细菌的生长和播散,但通过抑制TNF的释放,IL10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损害,减少死亡,在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过程中对机体起保护作用。胡森编译自《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1,166:6323-6331.
缺陷、小鼠、多器官衰竭、发生率、细菌、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损伤、腹腔液、大肠杆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细胞数量、巨噬细胞炎症蛋白、中性粒细胞聚集、肿瘤坏死因子、清除、内源性、腹膜炎、多器官损害、单克隆抗体
13
R3(基础医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