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9316.2017.23.061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8例脑血栓形成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2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蛋白C活性(PC: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浆FIB、D-D、FⅧ:C、VWF:A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P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T、APTT、FIB、D-D、AT:A、FⅧ:C、PLG:A、VWF:Ag、PC: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418、0.428、0.687、1.000、0.064、0.950、0.368、0.949、0.414.结论 急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时凝血和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抗凝功能减弱;联合检测这些项目可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及临床预后提供比较确切的依据.
脑梗死、血栓形成、凝血状态
8
R74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