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9316.2015.28.132
血凝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凝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血凝分析和心功能检测,观察组采用PCI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均进行血凝分析和心功能检测,比较两组血凝分析结果和心功能及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凝分析结果和心功能,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AMI患者血凝分析指标与其心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和LVEF分别为(26.98±1.69)s、(10.16±1.48)s、(0.61±0.08)、(16.24±1.48)s和(38.52±9.25)%,均低于对照组的(33.68±2.24)s、(15.89±1.24)s、(1.12±0.03)、(19.25±1.68)s和(57.68±9.87)%,而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4.58±1.22)g/L,高于对照组的(3.25±0.7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术后48 h,观察组APTT、PT、INR、TT和LVEF均较术前降低,Fib则较术前升高,观察组术后5 d、6 d和7 d APTT、PT、INR、TT和LVEF较术前升高,Fib则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LVEF、APTT、PT、INR、TT和Fib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4 h、24 h、48 h、48 h、48 h和24 h,峰值分别为(29.62±5.24)%、(24.18±1.76)s、(8.76±1.69)s、(0.58±0.03)、(14.41±1.65)s和(5.62±1.58)g/L。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PT、INR、TT与LVEF无相关性(r=0.285,0.202,0.227,P>0.05),APTT与患者LVEF呈正相关(r=0.782,P<0.05),Fib与患者LVEF呈负相关(r=-0.852,P<0.01)。结论 AMI患者存在APTT、PT、INR、TT的降低和Fib的升高且PCI手术可进一步降低其APTT、PT、INR、TT和升高其Fib水平,其APTT和Fib均与患者的心功能相关,可用于AMI患者PCI治疗心功能的预测。
急性心肌梗死、血凝分析、围术期、临床意义
R446(诊断学)
2015-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