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安仁”:儒家仁学源起与道德形上学建构——儒家仁学从孔子到董仲舒的哲学演进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仁者安仁”:儒家仁学源起与道德形上学建构——儒家仁学从孔子到董仲舒的哲学演进

引用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仁、仁者安仁、四端、气、道德形上学

B2 ;B22

2016-05-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1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文化研究

1005-3247

11-3306/G2

201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