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3247.2006.01.012
荀子的礼分思想与礼的阶级化
"以和为贵"虽然是儒家礼学的中心思想,但儒家主张的"和谐",原本就不是没有差等的"齐一".孔子主张"正名"、"仁民爱物",孟子认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或劳心,或劳力."都隐含了"维齐非齐"的观念.荀子的"礼分"思想,无疑地可以视为这种观念的延续.只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较之孔孟,多了分具体实在.荀子的礼分思想,也很清楚说明"明分使群"的必然与必要.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差等,也就很自然的必须被强调,唯有确知了差等的存在,人才能确认自己的权限.而维持差等的方式,除了大众心理自觉的认知,更可以加上外在的限制,使得人群间界线分明、各守其分.这些外在的限制,依托着礼的面貌,在<荀子>书中有了朴素的开端,而在秦汉之际的儒者手中,被完全确立了起来,礼的阶级化于焉完成.本文之研究,旨在整理荀子的"礼分"思想之大要,并探讨其与阶级化礼制的关系.
荀子、礼分思想、礼学
I2(中国文学)
2006-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