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1-0274.2020.01.010
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首次发现并且肠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2)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为T
3或N
1以上)、局部无法切除、M
1期同时性转移灶可切除并同意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3)进展期结直肠癌(T
3或N
1以上分期)、同时性转移灶不可切除或不同意行外科手术而选择放化疗的患者。排除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和放化疗史者、急需手术或内镜支架置入治疗者以及严重过敏体质者。根据以上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纳米碳标记组均于放化疗前1~7 d内进行标记,病灶标记点位置:(1)若肠镜能顺利通过者,在肿瘤口侧、肛侧旁开1 cm处分别予相对两侧肠壁注射4个点;(2)若肠腔严重狭窄、肠镜无法通过者,仅在距肿瘤肛侧的1 cm处予四象限行4个点的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0.1 ml纳米碳原液,并依据病灶纳米碳黑染范围测量病灶大小。放化疗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的疗效,经评估为可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6周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探查病灶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保肛率、首次切缘阳性率等术中和术后情况。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中,放化疗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治疗无效则更换化疗方案,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参照修订版RECIST指南(1.1版)]。
结果:有3例患者脱落本试验,最终共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纳米碳标记组59例,非标记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术前放化疗不良反应较轻微,通过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所有患者未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纳米碳标记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发热、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被标记后的肠黏膜均黑染清晰。评估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共77例,其中纳米碳标记组39例(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非标记组38例(非标记组
可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无手术指征继续放化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纳米标记组20例(纳米碳标记组
非手术),非标记组20例(非标记组
非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术中均能够轻易快速地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的纳米碳标记点,被标记的肠段均未发现明显的水肿、坏死、脓肿等。与非标记组
可手术相比,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术中探查病灶时间[(3.4±1.4)min比(11.8±3.4)min,
t=-14.07,
P<0.001]和总手术时间更短[(155.7±44.5)min比(177.2±30.2)min,
t=-2.48,
P=0.015],术中出血量更少[(101.3±36.7)ml比(120.2±38.2)ml,
t=-2.22,
P=0.029],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更短[(3.7±1.0)cm比(4.6±1.7)cm,
t=-2.20,
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肛率相对较高[66.7%(16/24)比45.5%(10/22),χ
2=2.10,
P=0.234],首次切缘阳性率较低[0比4.5%(1/22),χ
2=0.62,
P=0.480],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半年后再次评估放化疗疗效,纳米碳标记组
非手术完全缓解(CR)者1例,部分缓解(PR)者8例,疾病稳定(SD)者10例,疾病进展(PD)者1例,疾病好转率45.0%(9/20);非标记组
非手术CR者0例,PR者6例,SD者11例,PD者3例,疾病好转率30.0%(6/20);两组疾病好转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14)。
结论:内镜下注射纳米碳标记法用于结直肠肿瘤定位安全可靠,能够辅助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时快速探查到病灶,精准地进行切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能辅助肠镜精确测量放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增加评估疗效的手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直肠肿瘤、内镜标记、纳米碳、新辅助治疗、放化疗
23
福建省社会发展引导性(重点)项目2018Y0066;Guiding Key Proj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2018Y0066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