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35X.2016.03.011
欧洲“沙龙”小史
2015年12月在巴黎讲学,冬梅寄来她的专著《沙龙:一种新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1917—1937)》(以下简称《沙龙》)二校稿。这次讲学就住在市中心巴黎圣母院不远的街道,闲暇的时候常在塞纳河边散步,常去咖啡馆和酒馆,还有那数不清的博物馆和画廊,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几百年前,法国贵族和宫廷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弱化,市民阶层逐渐走上历史舞台,沙龙和咖啡馆对精神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也就是哈贝马斯(J.Haber-mas)在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所说的那种景象。在巴黎读《沙龙》文稿,自然别有趣味,很能激发“思古”之情:有些豪宅深院,正是彼时著名沙龙所在。这里不仅是沙龙的诞生地,也是中土西去者初识沙龙之地。最初领略沙龙风情的中国人,当为清季最早的驻外使节。而他们踏上西土的年代,恰逢所谓“沙龙时代”的19世纪。
欧洲、沙龙、咖啡馆、巴黎圣母院、驻外使节、文学生产、文化积淀、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结构转型、讲学、哈贝马斯、宫廷文化、公共领域、都市文化、别有趣味、中国人、影响力、市中心、塞纳河
R51;K5
2016-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