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世纪变迁--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时代局限性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235X.2015.10.022

传媒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世纪变迁--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时代局限性

引用
一、两大阵营之争与当代传媒新态势自从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问世以来,关于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就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20世纪初至今,学界始终争论未休。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阿多诺—本雅明之争”,典型地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圈的两种立场:阿多诺着眼于当时绝大多数影视媒介都被政府或大财团掌控的现象,认为影像技术必定会被统治阶级利用而成为统治者蒙蔽、欺骗大众的有力手段,电影和电视制造的美丽幻象将被暗中植入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赞美,让大众忘却现实苦难、安于被奴役的生活;其次,阿多诺将影视艺术与传统印刷品(主要是书籍)作对比,认为观众对影像的接受与读书不同,是一种被强势灌输、不容反思的方式--阅读书籍一般没有速度的要求,读者既可以匀速阅读,也可以随时停顿、流连于某些书页,沉思、反省或质疑作者的观点;而电影和电视的播放是强制进行的,每一帧画面都转瞬即逝,观众无法掌控速度,只能目不暇接地跟进,来不及停留深入,做出批判性反思。此外,早期的影视片通常是单向度传播(如观众只能被动收看为数不多的电视台的节目,不具有多频道选择、点播节目、建议修改等主动权),这也造成了大众面对意识形态传播攻势时的弱势地位。因此,阿多诺对于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持非常悲观的态度,认为影像媒体必定只能成为意识形态麻醉、物化人民的工具。

当代传媒、意识形态、形态关系、阿多诺、本雅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电视、影像技术、观众、电影、传播技术、批判性反思、阅读、影视艺术、影视媒介、统治阶级、书籍、社会秩序、弱势地位、大众媒体

G20;H03

2015-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9-11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图书评论

1002-235X

21-1035/G2

2015,(1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