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35X.2015.04.008
长篇小说的一百万种死法--关于贾平凹《老生》的病相报告
自从200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之后(或可再往前追溯),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越发萎缩。《高兴》《古炉》《带灯》《老生》一路追读下来,虽则一如既往的既厚且重,表现题材和叙述方式刻意求新求变,却横看竖看不好看了。笔者并不否认他的新作《老生》保持着相当的艺术水准,在当代文坛中并非下品--然而其畅销与小说品质无关,主要得益于如假包换的“贾氏出品”这块招牌,但是将其放在他的小说王国里观照,恐怕就属于滥竽充数的失败之作了。“贾叔”今年60多岁,相信他的小说技艺已经臻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了,这本书应该是“人书俱老”的作品。问题也出在这里,写小说并不像练习书法,后者需要经过百千万次的临摹重复,目的是尽快达到书艺成熟的地步,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写作则不然,许多大作家都主张对丰富的写作经验“格式化”,进行清仓处理,如此这般才能迎来崭新的杰作的诞生,不再活在成名作的光影里,从而实现自我突破。耽于书法且自恃其能的贾平凹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他也曾经表示,给人写字比写书来钱更多更快,莫不是因此而荒疏于小说创作了吧?
长篇小说、贾平凹、小说创作、茅盾文学奖、自我突破、艺术水准、叙述方式、写作经验、书法、求新求变、当代文坛、表现题材、格式化、作品、作家、招牌、清仓、秦腔、品质、名作
I20;I2
2015-05-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