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35X.2014.09.028
个体哀痛与民族悲悼--《哀歌》与《哀郢》的跨文化阅读
《哀歌》和《哀郢》在古希伯来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均属具有经典意义的名篇。《哀歌》乃希伯来经典《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作品之一,写于公元前586年古犹大王国都城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事件发生之后。《哀郢》源自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离骚》中的《九章》,据中国学者推测,《九章》写于公元前278年(另说公元前286年或285年),即楚襄王二十一年,楚国为秦国所败,郢都被秦大将白起攻陷。从这个意义上,《哀歌》与《哀郢》均是诗人对历经亡国与乱离体验的一种回应,其写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换句话说,在古代中国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传统中,便拥有哀歌这种文学样式,表达城邦沦陷背景下个体诗人与黎民百姓的苦境、哀痛与创伤体验。
个体、民族、哀歌、跨文化、古希伯来文学、中国、巴比伦、耶路撒冷、写作年代、文学样式、文学传统、创伤体验、诗人、诗歌总集、浪漫主义、经典、古代、文学中、作品、学者
I10;O11
2014-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