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又称朊蛋白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组能够感染人和动物的慢性、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体内正常的朊蛋白(PrPC)错误折叠成具有部分蛋白酶抗性的prpSc引起的.该病可引起多种动物与人发病,如人类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CJD)、格氏病(Gerstmann-Scheinker,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引起动物的包括疯牛病(BSE)、羊痒病(Scrapie)、鹿慢性消耗性疾病(CWD)和传染性水貂脑病(TME)等[1].该病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神经元空泡化、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异常折叠的朊蛋白蓄积和淀粉样蛋白斑块等.朊病毒能够抵抗各种强理化因素的作用,经典的病毒灭活程序在朊病毒灭活中几乎不起作用,因此,朊病毒可在环境中长期持续存在.本文主要概述了朊病毒可在体液及排泄物、植物、水环境、土壤、粉尘和野生动物等长期存留并且传播,希望能够引起对该病的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54
S858.299(动物医学(兽医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200500
2018-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