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和总胆汁酸指标在乙肝进展及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15-59岁人群 HBsAg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8.6%。乙肝病毒感染后易进展为慢性乙肝,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易造成肝组织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研究表明[4],乙肝感染者中25%-40%终将进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目前,临床上对乙肝相关肝病诊断的酶学检查仅能够反映肝脏坏死性病变和炎性反应情况,而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均受肝脏分解和合成代谢影响,且受饮食和治疗等影响较小,能够反映肝脏代谢功能,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5]。因此,本研究对乙肝各病程阶段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 PA、CHE 和 TBA 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三项指标在乙肝相关肝病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汁酸、三项指标、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肝病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肝组织纤维化、肝脏分解、肝硬化、治疗、应用价值、炎性反应、严重危害、卫生问题、人类健康、判断预后
R44;R57
2015-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043-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