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4287.2013.08.05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析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疾病[1],其获得过程通常是由患者自身的抗体和补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造血功能缺失,从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个人身体体质大不如前,导致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逐年增多.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学界逐渐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抗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普遍认可.根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以及预后和患者自身带有的抗体类型和基本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单特异性抗体IgG、抗C3抗血清这3种抗血清[2,3],注射到病人体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的临床试验,再结合相关溶血性贫血的理论对注射3种抗血清的患者做进一步的治疗.本次临床试验,对我院3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分析,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意义,具体报道方案如下.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分型、患者、治疗过程、抗血清、抗人球蛋白、红细胞、临床试验、特异性抗体、注射、治疗意义、治疗疗效、治疗结果、指标分析、营养状况、学界、细胞表面、身体、临床特点、科学技术
17
R55;R54
2013-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49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