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4287.2003.01.003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引用
@@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呈显著的下延,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危险,然而AMI的疗效和预后与治疗开始的早晚密切相关.实验病理资料研究表明,心肌坏死始于心内膜下层,逐渐向心外膜下层延伸.犬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显示冠脉闭塞18分钟,心内膜下心肌细胞便出现坏死,闭塞3小时后坏死区可以扩展至全层的2/3,闭塞4~6小时即可引起穿壁或几乎穿壁性坏死;闭塞后40分钟再灌注,可挽救60%~70%的缺血区域,闭塞3小时后再灌注,仅可减少梗死面积10%~20%,6小时后进行再灌注,则几乎不能挽救任何处于危险状态的心肌[1].根据1994年发表的溶纤维蛋白治疗试验(Fibrinolytic Therapy Trialists, FTT)[2]"协作组"进行的9项溶栓研究(n=58600)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从症状发作到溶栓开始的时间与降低病死率的关系十分明显:0~1小时内溶栓,每治疗1000例AMI患者,可挽救生命35例,绝对死亡率下降3.5%;2~3小时,挽救25例,死亡率下降2.5%;4~6小时,挽救生命19例,死亡率下降1.9%;7~12小时内溶栓,减少死亡16例,死亡率下降1.6%.表明溶栓越早,心肌再灌注越早,心肌坏死量越少,预后越佳.因此AMI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死亡率、溶栓、心肌坏死、冠脉闭塞、心内膜下、治疗试验、调查显示、生命、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研究、早期诊断、心肌细胞、纤维蛋白、危险状态、实验病理、汇总分析、梗死面积、发病年龄

7

R5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2-1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实验诊断学

1007-4287

22-1257/R

7

2003,7(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