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6.19
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电凝综合征(PEECS)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ESD围手术期处理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1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人.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变大小、位置和起源等因素与PEECS的关系.结果 28例(6.8%)病人并发结直肠ESD术后PEECS.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肿瘤起源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0 mm vs.≥20 mm)、肿瘤位置(结肠vs.直肠)和肿瘤起源(黏膜层或黏膜下层vs.固有肌层)为PE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直径≥20 mm、肿瘤位于结肠和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是ESD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术后病人并发PEEC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术后应予严密观察和谨慎的围手术期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电凝综合征
38
R6(外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81502000;上海市自然基金15ZR1406800;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W2015JZC12;上海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DZ2280900;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医合作项目15DZ1940202;上海市科委医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6411950406,16411950409,16411950400,16411950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2329;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2017BR010
2018-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6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