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656/j.issn.1673-4696.2016.05.003
华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为了解华东地区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遗传变异现状,从该地区近三年来IBD疫苗免疫失败鸡群中分离到7株IBDV,遂被命名为J3、A4、S8、S9、A11、S14和J17.这7株IBDV均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培养,但对CEF、DF-1以及DF-EGFP-miR-9三种细胞的适应性和细胞培养中的病毒效价有显著差异,较易适应于DF-EGFP-miR-9细胞,A11毒株在DF-EGFP-miR-9细胞中的TCID50高达1×1011/0.1mL.用第3代鸡胚毒分别感染6周龄SPF雏鸡,均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发病率为100%,死亡率在50%~70%之间,而用第20代细胞毒感染的SPF雏鸡,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将这7株IBDV分离毒ⅥP2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4%~99.6%和98.7%~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这7株IBDV分离毒均属于血清Ⅰ型,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超强毒力IBDV(vvIBDV)分枝中.VP2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在第222、242、253、256、279、284、299、330、451位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S14毒株为L)、I、Q、I、D、A、S、S和L,位于第326~332位的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具有IBDV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在VP2基因高变区的第一个亲水区,J17毒株有212N,S14毒株有222L,不同于其他强毒株或弱毒株.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华东地区IBD免疫失败的鸡群中流行着超强毒力vvIBDV,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毒株的来源比较复杂,这对于IBD的防控面临着新挑战.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病毒分离、生物学特性、VP2基因、序列分析
46
S852.65(动物医学(兽医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
2016-06-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5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