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胎粪吸人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84例氧合指数(OI)≥15的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患儿采用高频振荡(HFOV)模式治疗;B组29例患儿采用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保证(SIPPV+VG)模式治疗:C组30例采用间歇指令通气(IMV)模式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的变化,并对3组患儿的氧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肺气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与B组在机械通气24h后OI和a/APO2值均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直到72 h方与0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氧暴露时间和上呼吸机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仅如此,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肺气漏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SIPPV+VG通气模式与IMV比较,可以较快改善MAS的氧合,缩短氧暴露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肺气漏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作为更有效、更安全的抢救性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高频振荡、容量目标通气
24
R72(儿科学)
2009-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7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