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3007.2014.04.014
喀斯特地区不同退耕林地的生物量及其评价——以广西平果县为例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后生境的演变和特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自然封育7年的天然草地为对照,调查当地板栗纯林、桉树纯林、马尾松纯林、任豆纯林、早熟桃纯林和八角纯林6种纯林的退耕林地生物量,计算不同退耕林地的群落生产力,并用统计模型对不同退耕林地进行生物量评分.结果表明:1)广西平果县各退耕林地的生物总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表现为板栗>桉树>八角>马尾松>早熟桃>任豆;2)各树种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其中八角、桉树、板栗的地下部分比例较大,更有利于保持水土;3)各退耕林地林下草本层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灌木层,但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仍低于天然草地;4)枯落物干质量平均值表现为板栗>桉树>早熟桃>任豆树>八角>马尾松;5)生物量综合评分值表现为八角>板栗>桉树>马尾松>早熟桃>任豆.通过研究得出: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对当地脆弱环境的修复,因此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林地生物量的调查统计对于客观、全面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生物量、空间分配、综合评分
12
S792.11(森林树种)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鄂尔多斯高原人工固沙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6BAD26B0702;国家林业局专题研究项目“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生态功能评价”
2014-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