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巴音河流域LUCC遥感调查及驱动分析
利用1988年、2006年的LandSat-TM遥感数据及气候因子数据,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青海省巴音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18a来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驱动,并定性分析了社会驱动。结果表明,1980—2007年间年降水量以12.9mm/10a的幅度波动增加;日照时数以83.3h/10a的幅度减少;年平均气温、地温分别以0.6℃/10a和0.8℃/10a的幅度波动升高。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未利用土地分布最广,占面积的71.43%。1988年至2006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为城镇用地、农业用地和天然草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也增加,其中裸岩、荒地、盐碱地、沙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6.28km2.a-1、5.82km2.a-1、2.76km2.a-1和0.21km2.a-1;而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面积呈退缩趋势,其中冰川、湖泊、苇地、沼泽、河流的面积退缩明显,分别减少12.13km2.a-1、0.43km2.a-1、0.41km2.a-1、0.27km2.a-1和0.21km2.a-1。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与各类型生态面积的关联度变化大,分别在0.667~0.997和0.668~0.986之间,气温次之,关联度在0.669~0.835之间,地温最小,在0.667~0.856之间。大部分类型的生态面积变化其驱动因素主要为降水,其次为日照时数,气温和地温影响较小。不合理的社会用水促进了土地的荒漠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巴音河流域、遥感调查、驱动分析
32
F301.2(农业经济理论)
2012-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7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