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2963.2016.01.01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52岁。因“发热伴头痛20 d”于2015‐03‐12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伴畏寒、寒战、头痛及头晕,就诊于外院,查脑电图结果显示轻度异常;腰椎穿刺检查结果显示,颅压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提示氯稍低,余指标正常;胸部CT 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脑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好转,遂转至作者医院感染科,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既往体健,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吸烟史20年,20支/d。入院查体:颈部稍有抵抗,下颌距胸骨一横指,双肺呼吸音粗,余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脑电图结果显示轻度异常;D二聚体定量:862μg/L ;乙肝五项检查示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男性肿瘤全项:铁蛋白为407 ng/m L ,余指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生化全项、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CRP)、风湿三项结果均正常。结核抗体阴性。心脏、泌尿系统、腹部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当晚患者出现言语不清,步态不稳,伴有短暂意识不清,进一步行头颅M RI平扫检查示双侧额、顶叶、枕叶、右侧颞叶、胼胝体可见多发片状稍长 T1稍长 T2信号影,边界欠清;FLAIR及DWI序列呈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结节状、条状、环形强化,右侧胼胝体压部强化较显著,异常强化信号部分垂直于侧脑室;磁共振波谱(M RS )检查示病变处胆碱峰升高(图1)。考虑为“感染性脱髓鞘脑病”,转至神经内科治疗。给予抗病毒、活血、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 ,1次/d)、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检查HIV+ TP阴性,治疗7 d后,复查脑电图示:界限性脑地形图。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于2015‐03‐24出院。1周后,患者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且逐渐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再次入院,急查头颅M RI平扫+强化结果示双侧额、顶、枕叶及右侧颞叶、双侧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可见多发片状、条状长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 T2WI呈等、低混杂信号,边界欠清,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强化,右侧大脑半球较显著;病灶周边可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水肿信号(图2)。病灶与第1次M RI比较范围明显扩大,考虑为淋巴瘤可能。转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显示 LCA (++)、CD3(+)、CD20(+++)、GFAP(-)、Vimentin(+)、IDH‐1(-)、CD34(-),CKpan(-)、Ki‐67阳性率约80%,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 B 细胞型)(图3)。行PET‐CT (体部含头颅)示:右顶叶、左顶、胼胝体膝部、双侧基底节区、左额叶、左枕叶多发不均匀高代谢占位,余体部未见异常代谢影。除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为PCNSL。转至肿瘤科行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化疗方案,经治疗,患者日间可下床自主活动,肌力较前好转,左侧上肢肌力Ⅳ级,右侧上肢肌力Ⅴ级,出院。
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病理、核磁共振成像
23
R733.4(肿瘤学)
2016-06-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