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一个诠释学视角的考察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略论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一个诠释学视角的考察

引用
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何处?这是一个既古老又不断出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西方文论界、美学界普遍认同作品的意义来自作者.这种观点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随着心理学美学的大发展,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数文论家、批评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作者的生平、经历、传记等的研究上,力图从中寻找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作者中心论”.但是,20世纪前半期,随着“语言学转向”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的兴起,意义探寻从作者转向文本,似乎作品一旦完成,其意义就独立于作者而只存在于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和形式中.这是所谓“文本中心论”.到60年代前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现代诠释学强势登场,催生了文学作品的意义来源于读者的新理论;同时,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也偏重于读者.两者合流形成的“读者中心论”影响巨大,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主流话语.有意思的是,在文学作品意义来源问题上,百年来的西方文论恰好经历了构成文学活动三个要素或环节逻辑进程两大重大理论转变:创作→作品→接受,以及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读者中心.其中原因复杂,存在需要反思的片面性和理论失误.这里打算从现代诠释学角度切入,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就教于专家同行.

文学作品、意义生成、诠释学、视角、当代西方文论、后结构主义、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重大理论转变、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转向、心理学美学、主流话语、语言结构、意义探寻、文学活动、逻辑进程、理论失误、经历

TS9;TS8

2017-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55-16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

1002-4921

11-1211/C

2017,(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