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简“校券”与秦代跨县债务处理
解读里耶秦简“校券”是考察秦代官府处理跨县债务问题的切入点.过去多误混校券与债券,将“校券”限定在左、右两分的框架下解读.从新出秦简分析,校券系后来为跨县追债而制作,非原始债券,不是别券形式,一项债对应一份校券.校券有双重身份:一、校券惟债权而制作,是官府跨县债权转移的凭证;二、校券是债权转移后计账的凭证.秦代采取付受方式处理跨县偿债财物,跨县债权转移等同于财物付受,校券充当新债权人接受财物之“受计”和原债权人相应把此财物纳入“付计”的凭证.校券的双重身份既令跨县转移债权具有追债效力,又是偿债财物跨县付受计账的凭证,使官府有效处理跨县债务问题.
里耶秦简、校券、跨县债务、债权转移、计账
K23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出秦简与秦代县级政务运行机制研究”16CZS029
2021-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