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和D3-4期、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R 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在蜕皮前早期 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但从 D1期开始上升,于蜕皮前晚期 D3-4期达到最高(62.06±3.92)%,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随后开始下降,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而蜕皮后 A-B 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 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 D0期稍微上升外,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饥饿48 h后,处于 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细胞组成、肝胰腺、蜕皮周期、中华绒螯蟹
S96;Q959(水产养殖技术)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11201028;韶关学院香港铭源基金项目314-140632
2013-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175-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