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2694.2005.07.021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引用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 d、6 d、14 d、21 d、28 d、42 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 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弓形虫、感染途径、包囊

21

R382.5(医学寄生虫学)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NO:973609311

200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16-61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002-2694

35-1284/R

21

2005,21(7)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