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优化
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事关林农脱贫致富,更关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江河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受独特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历史条件制约,这些区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两难困境,整体进程滞后.本文基于对四川省“三州”民族区域高山河谷集体林区制度改革实践的考察,尝试性构建了一个博弈视角的制度分析框架,从制度演进的内外约束两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实施及不良激励因素予以理论阐释,并从中发现改善激励、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的重点和路径.这一制度分析框架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共时性关联”,即作为整体性制度系统中的不同制度安排,不可能孤立地被设计或改变,而是存在耦合关系,只有当关联制度互补共生、相互支持时,整体性制度安排才具有耐久性和生命力;二是强调“历时性关联”,即新制度须与既存制度产生耦合,成为博弈参与人的共同信念,才能最终演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三是强调“社会资本嵌入”,即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对于外部植入的正式制度变迁具有嵌入性影响.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三大目标取向的冲突与权衡、集体林权制度“植入”与民族社群习俗规范相互“解构”、利益驱动下的林农权益与社会排斥,认为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既不能简单进行制度移植,更不能搞“一刀切”,而是须充分尊重和善加保护利用少数民族社群长期存续并具效率的山林治理规范,支持社群传统“社会资本”适应性改造,均衡相关主体利益并实施一系列深化配套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分析、策略互动、共有信念、西部民族地区
27
F062.1(经济学分支科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XJY019
2018-01-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