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8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基于1985-2008年中国雀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①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②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农的成本收益比较,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③基于规模效应、牧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④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成本,往往要低于发达地区保留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给安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给风险.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安全
21
F062.2(经济学分支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创新重点研究项目KYZ2009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YT201005
2011-1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