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604/j.cnki.46-1064/r.2022.12.07
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性消长规律,为当地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采用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成蚊.结果 海南省2017-2021年共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成蚊1962只,占捕获蚊虫总数的2.17%.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2.258,P<0.01).2017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平均为9.71只/(灯·夜),但白纹伊蚊的构成比最低,为1.29%;2020年医院的蚊密度最低,为2.22只/(灯·夜),2019年居民区和医院的白纹伊蚊占全部蚊虫构成比最高,平均为3.27%.不同生境下蚊密度均在2020年最低;2017-2021年居民区和牲畜棚的白纹伊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其余生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其中医院的构成比在2020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2021年监测的平均蚊密度分别为5.97、4.26、3.82、3.39、3.68只/(灯·夜),除2021年外,呈逐年递减趋势;帐诱指数除2019年外,也呈递减趋势,平均值为1.5只/(小时·顶),呈逐年递减趋势;2017-2021年海南省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0.09只/(灯·夜),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017-2021年的布雷图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为缓慢,且每年的高峰在6-8月之间,均比成蚊密度高峰晚1~2个月.结论 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根据蚊虫季节性特点开展蚊虫防治活动,以降低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生风险.
白纹伊蚊、监测、季节消长
22
R384.1(医学寄生虫学)
海南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1MS0844
2023-0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14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