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70
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差异性分析
背景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26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前屈组、后伸组、外展组,每组89例.根据指诊检查法触诊脱位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均采用EMGBF,分别把电极片置于三角肌前束、中束以及后束,并引导患者分别做前屈、外展和后伸动作.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6、9周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治疗前及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脑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9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升高、疼痛VAS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Barthel指数较前屈组和后伸组升高,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和后伸组降低,外展组Ⅲ度患者AHI较后伸组降低,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肩胛下角顶点间距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肩胛下角顶点间距高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AHI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EMGBF选择对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以及外展运动,优于其他两种方案,通过对核心肌束肌力的提高,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情况,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测定、治疗结果
23
R74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四川省科技厅专项资金课题;四川省卫生和计生委员会科研项目;西南医科大学院基金
2020-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4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