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9572.2014.23.022
大肠类癌45例内镜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大肠类癌内镜下的表现特点,探讨内镜对大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伟伦内镜室接受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类癌患者45例,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完成全大肠镜检查,按病灶部位不同分为:直肠类癌42例(93.4%)、乙状结肠类癌1例(2.2%)、升结肠类癌1例(2.2%)、盲肠类癌1例(2.2%)。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11 cm,其中34例(75.6%)距肛缘<8 cm。内镜下病灶直径0.3~3.0 cm,其中0.3~1.0 cm者41例(91.2%),1.1~2.0 cm者2例(4.4%),2.1~3.0 cm者2例(4.4%)。内镜下病灶主要表现为广基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多为黄白色,表面光滑,黏膜完整,边界清楚,用活检钳触之质地偏硬、活动度尚好。直径2.1~3.0 cm的病灶镜下表现为溃疡浸润型肿物。11例直肠类癌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扫描表现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和/或黏膜下层,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病灶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除2例表现为浸润型肿物者行手术治疗以及1例直肠类癌镜下钳除外,42例大肠类癌患者均行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吸引切除术( EMRC)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并全瘤送检。显微镜下见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柱状,体积较小,大小一致,瘤细胞排列呈梁状、缎带样、巢状及腺样,可见菊形团结构;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多呈圆形空泡状,核分裂象无或少见;瘤细胞多数位于黏膜下层,少数位于黏膜层;切缘均未见类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物:突触素阳性率为88.4%(38/43), CD56阳性率为81.4%(35/43),CAM5.2阳性率为72.1%(31/43)。45例患者中成功随访38例(84.4%),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所有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掌握大肠类癌的内镜下特点,经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内镜治疗的可行性,EMR及ESD全瘤切除病灶送检是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大肠类癌的关键。
类癌瘤、内窥镜检查、胃肠道、诊断、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吸引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R574.6(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2014-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747-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