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49
不同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后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后复苏后综合征患者36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1、A2、A3、B1、B2、B3组,每组6例.A1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低PEEP(3 cm H2O),A2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中等PEEP(6 cm H2O),A3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高PEEP(12 cm H2O),B1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低PEEP(3 cm H2O),B2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中等PEEP(6 cm H2O),B3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高PEEP(12 cm H2O).自主循环恢复后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1 h、6 h、12 h、24 h时氧合指数(OI)、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中心静脉压(CVP)、维持基础平均动脉压(MAP)所需多巴胺剂量、心率(HR)、肝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结果 (1)各组组内24 h时PO2、OI与1 h、6 h、12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A3组,B1组与B2、B3组各时点PO2、O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6 h时CVP最高、维持基础MPA所需多巴胺剂量最高、HR最快,12~24 h时CVP逐渐降低、维持基础MPA所需多巴胺剂量逐渐降低、HR逐渐减慢,与1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1 h时ALT、TBiL、Cr水平与12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H值在6 h时均升高至正常,在6 h后又逐渐下降,A2组1 h、24 h时pH值与6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12 h、24 h时pH值、ALT、TBiL、Cr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24 h内GCS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A2组1 h时GCS评分与12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12 h、24 h时GCS评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潮气量(6 ml/kg)+中等PEEP(6 cm H2O)可能是心肺复苏后24 h内较为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
心肺复苏术、复苏后综合征、通气机、机械、潮气量、呼吸末正压
16
R459.7(治疗学)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20081023
2013-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