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10例原因分析与治疗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10例原因分析与治疗

引用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应用多巴胺静滴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及经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4)检索1990年1月~2004年5月应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和不良反应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10例皮肤坏死患者,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55.7岁.同一静脉滴注多巴胺(2~16 μg·kg-1·min-1),持续时间4 h~2 d,静脉穿刺部位或沿该血管走行的局部皮肤先后出现红斑、水泡、坏死,坏死面积在1.5 cm×1.0 cm×2.0 cm~4.0 cm×3.5 cm×3.0 cm.其中2例经植皮治愈,6例分别经苄胺唑林同一静脉滴注、苄胺唑林局部皮肤浸润注射、33%硫酸镁溶液、95%酒精溶液局部皮肤湿敷、红外线烤灯局部皮肤照射,1周后治愈,1例放弃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多巴胺在周围血管持续静脉滴注可以引起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的缺血、坏死.抗休克治疗时要考虑到休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多巴胺药理学特性两方面的影响.最好选用深静脉,避免同一血管长时间给药.一旦穿刺部位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局部应用扩血管药物注射,同时可照红外线烤灯.选择血管、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皮肤的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很重要.

多巴胺、静脉滴注、皮肤坏死

8

R972(药品)

2005-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702-170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全科医学

1007-9572

13-1222/R

8

2005,8(2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