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慢性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及其与急性肢体缺血模型的比较
目的 建立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并与其急性后肢缺血模型比较,分析两者术后血流灌注和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大鼠慢性(结扎、离断右侧髂股动脉分支,股动脉内置入抗凝硅胶管并固定)和急性后肢缺血模型(结扎、离断右侧髂股动脉分支后直接结扎并切除股动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记录术前至术后连续4周肢体血流灌注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术后24 h患肢股内收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表达.结果 术后24 h,急性缺血组患肢股内收肌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缺血组(均P<0.05).急性缺血组血流灌注在术后即刻降至对侧肢体的24%,但恢复较迅速,至术后28 d达到并稳定在82%;慢性缺血组于术后7d达到血流灌注谷值(48%),随后缓慢恢复,至术后28 d至最高值(67%).两组血流灌注水平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大鼠慢性和急性后肢缺血模型的病变特点及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慢性后肢缺血模型更符合临床严重肢体缺血的病理过程.
肢体缺血、模型、动物、大鼠
20
R654.4(外科学各论)
2012-03-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47-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