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21/cjarrp.1005-9121.20230420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1)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和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宿州市和合肥市等区域.[结论]近15年来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前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农业生态,明显限制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随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增加,但环境压力增大,长期发展可能造成两系统脱耦;全省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呈现西部农业经济滞后,东部生态滞后的分布态势,并随时间变化不同,各区域应因地制宜促进两系统良性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安徽省
44
F327(中国农业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023-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