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9.05.005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发生的玉米弯孢叶斑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其致病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对2013、2016和2017年采集自黄淮海地区5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的病样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和EF-1a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175个新月弯孢菌株.从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 3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 75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多态性比率、Shannon's信息指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使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坐标分析,构建聚类分析图和散点图.[结果]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75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0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水平(H)为0.3867,Shannon's的信息指数(I)为0.5682,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河南和安徽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江苏种群较低;年度间相同地理来源的菌群亲缘关系较远,相同年份不同地理来源菌群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相似系数为0.51-0.93,在相似系数为0.59水平上,1 75个菌株被划分为2群5个亚群,亚群间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不同地理种群病菌间存在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高;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同一年份的菌株明显聚集在一起.[结论]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群体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地域相邻的病菌遗传关系较近;同一地区的菌株在年度间表现出一定遗传距离,而同一年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引起该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新月弯孢菌株不是以本地菌源为主,其主要菌源可能来自南方水稻和草坪草或东南亚玉米生产区,但也存在少量存活于地表病残体上的菌株可作翌年的初侵染源.
新月弯孢、黄淮海地区、遗传多样性、ISSR
5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2
2019-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82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