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2.17.001
利用DH和IF2两个群体进行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的QTL分析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 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1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小麦、DH群体、IF2群体、粒重、粒型、硬度、QTL
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554;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高产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2011ZX08002-003
2013-0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453-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