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64/j.issn.0578-1752.2010.16.004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g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 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1)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 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光截获、叶面积、产量
43
S5(农作物)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0-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296-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