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1.003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引用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高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 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 460个,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2-33个,平均为14.6个,每个位点PIC值变异范围为0.158-0.932,平均为0.743.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依据LnP(D)无法判断最佳K值(群组数),但通过计算系数△K发现,K-3为微核心种质的最佳群体结构.结合种质的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分析发现,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具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来源相同的种质也有分在不同组的情况.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均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和特有等位变异.[结论]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及特有等位变异,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

43

S5(农作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基金

2010-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209-221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0578-1752

11-1328/S

43

2010,43(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