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578-1752.2006.09.005
大豆不育性自然变异的发现与鉴定
[目的] 研究大豆不育性自然变异的特点,发掘新不育种质.[方法] 1998~2003年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验室镜检从8 327份大豆资源和414个大豆杂种后代群体中分别筛选出11和6个不育新种质,对其进行雌雄育性表现及遗传研究,并通过5个品种的大群体估算大豆不育性自然突变频率.[结果] 对这17个不育种质与原亲代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10个从大豆资源群体所获得的不育种质与原亲本相似,其不育性可能由基因突变所致.17个不育材料中13个雄性完全不育,4个部分不育,由人工平行杂交试验结果及不育株自然结荚状况可将不育种质的雌性育性分为可育、部分不育和完全不育3类,雌雄育性组合有6种不育类型.17个不育材料中7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S-FF),其中NJS-3H、NJS-4H、NJS-8H具有良好的自然异交结荚能力;分别有2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部分不育(MS-FPS)和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PS-FF);另各有1个分别为雌雄完全不育(MS-FS)、雌雄部分不育(MPS-FPS)和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完全不育类型(MPS-FS),还有3个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有待进一步分析.遗传分析表明新发现的不育材料均为由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其中NJS-8H(单显性基因遗传的MS-FF类型)、NJS-2H和NJS-12H(单隐性基因遗传的MS-FPS新类型)、NJS-9(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F类型)、NJS-7H(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PS类型)、NJS-10H(花和叶形均异常的MPS-FS类型)等不育性类型为以往未曾报道的.其他材料的不育性均受单隐性基因控制.5个品种大群体测定结果,不育性突变频率为0~1.87×10-4.[结论] 通过自然变异选择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大豆核不育种质,包括单显性基因遗传的MS-FF类型等尚未见报道的新不育表型和基因型类型,自然界不育性变异并不少,应重视自然变异的选择与积累,以供进一步雌雄育性变异与生殖生物学研究及其育种利用.
大豆、核不育、雌雄育性、遗传
39
S5(农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06-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756-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