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n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e)、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n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 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 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之间,平均为32.46 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江、安徽-江苏段、空间特征
27
X826(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农业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6115048;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JBFB10
2011-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9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