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
甘肃定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近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地与对照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情况.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柽柳的含水量最高,分别为13.44%和13.52%.农田和山杏的含水量最低为8.01%和8.2%.0~60 cm不同土层中柠条的容重最小且变化不大,农田的上下变化最大.在20~60 cm退耕还林地的孔隙度均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天然草地和农田非毛管孔隙度小且上下变化大.不利于土壤入渗.刺槐、柠条、柽柳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最多,分别是农田的3.4、2.8和2.4倍.退耕还林以后,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与农田和天然草地相比,刺槐,柠条的改良效果最好.因此对退耕还林地区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退耕还林、黄土丘陵区、土壤物理性质、定西市
25
S3(农学(农艺学))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鄂尔多斯高原人工固沙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6BAD26B0702;国家林业局专题研究项目"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生态功能评价"
2009-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