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5921.2014.07.012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对脑动脉及其供血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在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 )是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显示,亚洲人及非洲人ICAD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2]。在我国,33%~50%卒中和>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存在症状性ICAD[3]。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案有3种,即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术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stent,ICASS),而急性内膜夹层、动脉破裂、血管弹性回缩及术后狭窄残余率高等并发症均限制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4]。ICASS最常用的是球囊扩张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和自膨式支架。球囊扩张支架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时容易产生夹层导致急性血管闭塞的风险,但仍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尤其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时,扩张有引起斑块位移或破裂、阻塞重要分支小血管的风险[5]。药物洗脱支架能显著降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其缺点为支架相对较硬、顺应性差,难以通过颅内的迂曲血管[6],目前已较少在颅内动脉使用。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颅内ICAD治疗的自膨式支架是Wingspan支架,自从这种镍合金支架于2005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后,大量应用于血管内治疗。Wingspan支架的特殊材料及工艺特性使其更容易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且具有较好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但其术后再狭窄率仍较高[7]。2011年的支架置入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再发卒中对照试验(SAMMPRIS)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疗效优于Wingspan支架治疗组[8],这一结果引发了同行的争议。在尊重这一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更加慎重地对待ICASS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同时分析 SAMMPRIS试验存在的适应证选择、操作者经验不足等缺陷[9]。目前,ICAS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处于探究阶段。现将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综述
R74;R54
2014-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