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5921.2014.06.008
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 VNS)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根据体质量,采用计算机法将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6只)、VNS治疗组(16只),每组又随机平均分为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亚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造模后30 min ,给予VNS治疗组大鼠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强度0.5 mA,间期0.5 ms,频率20 Hz,在1 h内每隔5 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 s。不给予模型组大鼠刺激,对假手术组大鼠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操作过程中监测损伤侧脑体感诱发电位( SEP,包括N1波幅和P1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前5 min开始,造模后150 min结束。造模后24 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1)在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及VNS治疗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4±0.2)、(9.5±0.4)及(6.4±0.3)分;在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3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6±0.2)、(9.3±0.4)和(6.9±0.4)分。模型组的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减少[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20±7)、(56±7) mm3;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15±10)、(54±8)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和VNS组比较,模型组的SEP波形中的N1波幅下降、P1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 VNS治疗组中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在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SEP波形中的N1波幅和P1潜伏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刺激左侧还是右侧迷走神经,对缺血性脑损伤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无明显差别。
脑缺血、迷走神经刺激术、神经保护、体感诱发电位、大鼠
R74;R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122164
2014-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