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5921.2007.08.008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 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颈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Meta分析、医学信息学
4
R74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07-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6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