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4459.2001.03.008
1928-1930年旱灾后关中地区种植结构之变迁
1928-1930年大旱灾后,关中农民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罂粟作为其种植作物,致使在1930年代初期关中地区的鸦片种植达到顶峰.此后,中央政府开始有效地介入地方经济生活.一方面政府推行严厉的禁烟措施,另一方面考虑到烟农的生计,政府又大力推广优质棉花的种植,使关中地区在短期内成为全国的重要棉区,棉花也成为关中农村最重要的农作物.在抗战爆发后,由于特殊的原因,政府有意识将棉花的发展势头减缓,同时造成小麦的比重逐步增大,逐渐形成棉花与小麦并重的局面.关中地区种植结构的变迁是国家利益与小农利益的平衡和协调以及国家理性与小农理性的有机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大旱灾、关中地区、种植作物、中央政府、优质棉花、平衡和协调、种植结构、鸦片种植、小麦、抗战爆发、经济生活、国家利益、国家理性、成功范例、农作物、罂粟、意识、烟农、选择、农民
20
S-O
2004-02-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