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稳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由此得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中高秆、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
5
S338(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影响机理研究”2010CB951501;国家“863”计划项目“抗旱节水品种筛选与高效用水种植技术”2011AA100501;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项目“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11yzgc054
2015-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