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4692.2000.03.023
立克次体病的生态学变化
@@ 立克次体是一类天然寄生在一些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并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给人或动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立克次体与吸血节肢动物的相互关系是几千年生物进化高度适应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关系造成了立克次体生态学的离散、立克次体基因的高度保守及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性特征.一般来说在自然界中野生动物、节肢动物与立克次体三者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态循环,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循环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疫源地的相对稳定性,一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循环遭到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立克次体病的发生和流行,20世纪40年代鼠型斑疹伤寒、70年代落矶山斑点热和90年代埃立克体病在美国的急剧上升及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布隆迪难民营的暴发,无一不证明这些疾病与生态学的改变有着强烈的关联.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及人们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扩大,不仅导致了在过去20年来已经控制的已知病原体的重新出现,而且导致了一些新的疫源地、新的病原体的出现及某些立克次体在自然界循环中发生变化.本文就近年来立克次体病的生态学变化进行总结和回顾:
立克次体病、节肢动物、生态循环、生态学变化、相互关系、鼠型斑疹伤寒、自然界、疫源地、病原体、自然疫源性、相对稳定性、胞内寄生菌、野生动物、吸血、生物进化、开发利用、动物体内、埃立克体、新出现、旅游业
11
Q95;R1(动物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