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吻合方式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营养状况调查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674-635X.2012.04.005

三种不同吻合方式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营养状况调查

引用
目的 对比研究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根治性全胃切除及根治性远端胃切除3种手术方式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和免疫状态.方法 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因胃癌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患者163例,其中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患者3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78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0.5、1及2年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体重等营养状况指标,和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4+/CD8+比例、IgG、IgM及IgA等免疫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在焦虑方面,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79.8±4.3比72.2±5.2、70.6±5.5,P=0.037)、2年(80.3±4.4比70.2±4.8、68.6±5.3,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味觉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82.6±1.3比71.1±4.8、72.3±3.6,P=0.033)、2年(88.1 ±3.4比65.6±5.2、69.6 ±4.8,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身体外观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5 ±2.4比35.6±2.2、33.3±2.5,P=0.031)、1年(49.2±1.9比33.2±2.8、32.7±2.3,P=0.039)、2年(47.6±2.5比32.4 ±4.0、30.0±2.2,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吞咽困难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26.6 ±3.0比38.1±2.2、35.1±2.3,P=0.043)、2年(17.3 ±2.5比36.3±3.1、34.1±2.4,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1.2±3.3比37.1±2.5,P=0.039)、1年(38.1±2.2比35.1±2.2,P=0.023)、2年(36.3±3.1比34.1 ±2.4,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胃部疼痛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8.6±3.7比55.3±4.2、42.3±3.9,P=0.034)、1年(35.4 ±3.4比52.3±3.9、39.3±4.2,P=0.040)、2年(31.6±3.7比53.3 ±4.2、35.5±3.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55.3±4.2比42.3±3.9,P=0.036)、1年(52.3 ±3.9比39.3 ±4.2,P=0.042)、2年(53.3 ±4.2比35.5±3.7,P=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呃逆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6.8±3.3比45.6±2.5、40.3 ±2.8,P=0.019)、1年(15.6±3.4比40.7 ±2.3、36.5±3.1,P=0.025)、2年(14.4±2.6比39.3±1.9、35.6±3.2,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6 ±2.5比40.3 ±2.8,P=0.039)、1年(40.7±2.3比36.5±3.1,P=0.019)、2年(39.3±1.9比35.6±3.2,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饮食受限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2.4±3.8比38.4±2.3、42.1±3.1,P=0.020)、1年(18.7±2.3比35.3 ±3.2、36.8±3.4,P=0.018)、2年(16.5 ±2.7比33.4 ±2.7、32.4±2.8,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6±2.5)比(34.3±2.6)、(35.4±2.5)g/L,P=0.025”、1年”(32.4±2.1)比(35.3±2.2)、(38.9±2.0)g/L,P=0.041”、2年”(32.1±2.4)比(36.4±2.1)、(42.4±2.3)g/L,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前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9.1±5.7)比(218.2±5.9)、(225.5±7.6)mg/L,P=0.030”、1年”(215.5±4.6)比(223.1±3.7)、(236.1±4.4)mg/L,P=0.019”、2年”(216.1±3.1)比(221.5±4.3)、(240.5±5.6)mg/L,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转铁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53.1±3.2)比(167.9±2.4)、(170.3±3.8)mg/L,P=0.017”、1年”(157.1±3.8)比(169.4±2.2)、(175.4±3.7)mg/L,P=0.040”、2年”(156.4±2.7)比(173.1±1.8)、(174.1±2.8)mg/L,P=0.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血红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09.5±4.6)比(120.2±2.7)、(122.6±3.9)g/L,P=0.016”、1年”(103.6±2.9)比(117.5±16.6)、(125.2±1.5)g/L,P=0.030”、2年”(105.5±1.6)比(106.6±2.9)、(132.6±2.9)g/L,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视黄醇结合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2.3±2.1)比(167.9±2.4)、(37.6±2.8)mg/L,P=0.013”、1年”(33.9±1.6)比(39.3±2.5)、(38.5±3.5)mg/L,P=0.009”、2年”(35.3±2.7)比(38.9±1.4)、(39.1±2.3)mg/L,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体重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63.4±2.5)比(60.7±3.2)、(59.4±1.1)kg,P=0.017)”、1年”(66.1±3.7)比(59.4±2.1)、(56.4±6.1)kg,P=0.028)”、2年”(67.4±4.1)比(57.4±4.1)、(53.3±2.4)kg,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4+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46±4.45比33.32±5.6、34.24±2.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8+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4.16±5.07比24.12 ±5.9、25.25±3.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M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20±0.17比1.36±0.22、1.41±0.27,P=0.026)、1年(1.25±0.14比1.38±0.19、1.40±0.15,P=0.037)、2年(1.29 ±0.17比1.39±0.16、1.42±0.13,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A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3±0.21比2.47±0.32、2.43±0.25,P=0.020)、1年(2.14±0.21比2.64±0.23、2.52±0.17,P=0.025)、2年(2.25±0.19比2.63±0.18、2.74±0.1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均有明显优势,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则各有优劣.

胃癌、生存质量、营养、免疫

20

R605

2013-0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215-22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1674-635X

11-5822/R

20

2012,20(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